长风一梦山河远

搞李唐磕凤凰夫妇是好文明!开学又消失版

用精神分析法看朝服进谏事件

ps:是俺中古史留下的课后作业(跨学科?),一点都不专业但假装正经的草稿流,按这么来说,音音妥妥拿捏住凤的心理,在现代莫非不是一个女心理学家哈哈?


有一次,李世民退朝之后怒气冲冲地对长孙皇后地说,“会须杀此田舍翁!”翻译成现在的话来说呢,就是“我一定要那乡巴佬死!”皇帝被气得要杀人,皇后就问他,是谁惹你生气啦?李世民很快就给出了答案,“魏征每廷辱我”,在朝堂上,敢这么当面怼皇帝的除了魏征那老头还能有谁!

 

按理来说,皇帝被臣子公然羞辱了,皇后应该会去安慰他,或者是跟他一起骂魏征,然而长孙皇后却不走寻常路:她没有正面回应李世民,反而是转身离开,再次出来的时候换了一身朝服站在庭中。

 

在古代,朝服是像大朝会这种正式场合才会穿的衣服,这一天也不是什么特殊节日庆典,皇后却穿了朝服(也有可能是看盛装打扮的妻子看呆了),李世民十分惊讶地问起原因。长孙皇后就义正言辞地对他说,“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正直,现在魏征正直,不正是因为你圣明的原因吗?我怎么敢不贺喜你呢?”

 

听完之后,李世民感到很有道理,也就不生气了。

 

这就是著名的朝服进谏的故事,也就是我们PPT上所呈现的史料,相信大家其实并不陌生。

 

而如果从心理学角度切入,我们可以采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看待李世民的前后转变:

 

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阐释,完整的人格由“本我”、“自我”、“超我”三者构成,其中本我追求愉悦,自我追求现实,而超我追求完美,三者之间又相互转化、相互作用、相互抵抗。

 

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,它依据快乐原则来运作,即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,并不考虑外部世界的感受。一开始,因为魏征在朝廷羞辱了自己,君主的尊严被挑衅,李世民罢朝后称“会须杀此田舍翁”,在冲动之下,他不可避免地失去自己的理性、逻辑、价值观、道德感和伦理信条,不顾后果,这是本我的体现。

 

超我依据道德原则运作,它是本我的对立面,也是自我的道德升华。它包含了人们为之努力的那些观念,以及在人们违背了道德准则时所预期的惩罚,能够维系良好的社会秩序,但相对来说经不起现实的检验,不能够依据不同的情境来改变自己的行动,因此它的实现具有一定的难以操作性。

 

自我处在超我与本我之间,是三重结构中的中间过度层,对本我与超我起着调节作用,它则依据现实原则运作,来自“本我”的冲动会被阻碍或转移,但这与快乐原则并不矛盾,而只是代表了满足的暂时中断。

 

李世民正在气头上,直接指出他的错误并不明智也并不现实,因此皇后并不回应是非对错,借着换朝服先让他冷静下来,然后点出主明臣直的好处,夸赞他圣明,这使得他心情愉悦,也符合他的现实利益。

 

不过,这里我想引申一点,之所以皇后能劝得动唐太宗,与她能够巧妙用典、夫妻之间的默契也不无关联。

 

《贞观政要》有这样一则故事,李世民有一匹特别喜欢的骏马,在宫中养着却无病暴死,他很生气就要把养马人杀了,这时候皇后引用晏子劝谏齐景公的典故,还说“陛下曾经读书看到过这件事,难道你忘记了吗?”,李世民马上被开解,还跟房玄龄夸赞皇后庶事相启沃,极有利益。

 

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皇后的博学,也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水平是高度一致的,因此太宗能很快地觉悟;朝服进谏中皇后所说的话其实也是应用了典故,清代王士禛的《池北偶谈》就提到:魏征犯颜进谏忤怒太宗,长孙皇后朝服而贺,与刘向《新序》中记载的魏文侯燕饮一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
 

当然,这与他个人性格也有关:李世民虽然容易冲动,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善于反思自己的人。

 

因此,在皇后的劝谏下,李世民的自我意识得以觉醒,能够从长远利益上来考量,把“会须杀此田舍翁”这个不切实际且有违道德的愿望从幻想中分离出来,用自我的方式来实现超我的规范与本我的克制,达到三者的统一,同时,他冲动的情绪也得以被慢慢释放,能够忍受最小限度的痛苦和否定性的结果。

 

评论(8)

热度(33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